侘寂与佗寂的区别?
二者意思不同,读音如下
拼音
[chà jì]
释义
外表粗糙,内在完美
佗寂
拼音:tuó jì 是指那种远离尘世、索居禅林的孤寂感。佗:原指哲学上的虚无意识,转化成美学应用,是对简单、单纯、寂静、回归、无求的暗示;寂:指人感觉上的空寂感,暗示除极简还有极细节、不完美之美,而这些美感则是源自于对自然的、生活细节的刻画。佗寂见于现代作家秦就所作《禅味京都古寺佗寂之美》,是法鼓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图书。作者以丰富的文学、文化背景,走访了京都二十七所知名古寺,包括十二座被联合国登录为“世界文化遗产”的寺院。
佗寂是一种对生活的审美态度,它所倡导的是简约、自然、质朴的生活方式,它的边界和内涵仍在不断丰富和完善。
佗寂之美主要用于形容那种孤寂的、不完美的美。讲求自然、朴实、空寂,也就是即发自然的本质美,是一种走向禅,更纯粹、更讲求本质的极致美学。尊重心灵和自然规律,给心灵以洗涤,讲求人性的空寂美还有枯淡美。
佗寂最开始的来源也可以追溯到中国禅宗,在唐朝时候传入日本。主要体现在茶文化上,到明朝中后期,日本茶文化则从单纯模仿中国慢慢的,衍生出了一种自己特有的美学感悟。佗寂便是这其中的代表。
佗寂日语译为侘び寂び(英译wabi sabi),追求无需繁华,不要装饰。
侘寂也会被人们理解成中国的禅意,人们很容易想到寺庙,寺庙里爬满青苔的石灯,以及经历几百年风雨的,外表毫无涂漆保护的木柱。
侘寂直指事物的“本源",如未雕琢的璞玉,未上漆的木头,和未被社会化的我们, 重视事物最原始的模样,是一种不刻意突出装饰和外表,强调事物质朴的内在,并且能够经历时间考验的本质的美。